【开栏语】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即日起推出建党百年系列主题策划报道之“红土圣地·百年回响”专栏,选取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上的重大节点、重要事件,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江西元素”和“红色基因”。


1920年,袁玉冰、黄道等在南昌建立了鄱阳湖社,后改称江西改造社。
1920年,袁玉冰、黄道等在南昌建立了鄱阳湖社,后改称江西改造社。

《新江西》季刊发表的文章《我的希望——新江西》

100年前的今天,尚在南昌二中读书的袁玉冰就与黄道等几个同学发起组织进步社团,并于1921年元旦正式成立了江西改造社。在江西地方党组织建立以前,它集合了江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在江西开展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地方组织奠定了基础。
1919年5月6日,九江各界人民得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当即致电北京政府,声援进步学生青年。5月12日,南昌省立农专、工专等17校3000余人,在皇殿侧公共体育场集会,会后游行请愿、致电北京,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其后,赣州也有3000学生集会游行。吉安、抚州、萍乡、宜春等地亦开展了游行集会声援斗争。
6月3日后,江西的工人阶级也投入了声援五四运动的战斗。6月12日,九江码头工人首先罢工;南浔铁路工人、南昌昌北码头工人及赣州、萍乡、抚州等地数千工人亦纷纷罢工。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影响下,九江、南昌等地许多商号先后自动停业罢市。这样,五四运动在江西突破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为工人阶级为先锋的工、学、商联合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随着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国的传播,江西在外求学求职的袁玉冰、赵醒侬、方志敏、曾天宇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返回江西后,建立革命团体,出版进步刊物,使马克思主义在江西得到迅速传播,为中共在江西建立组织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1920年夏,在南昌二中就读的袁玉冰、黄道等8人建立了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鄱阳湖社。据悉,之所以取名“鄱阳湖社”,是因为鄱阳湖乃江西最大的湖,它既容纳百川,又终归大海。发起组织鄱阳湖社的目的,是打算将南昌学生运动的“小洪流”引入全国学生?运动的“大海”中去。
同年12月,更名“改造社”,至1922年底发展到上百人,袁玉冰为主要负责人。改造社的宗旨是改造社会、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1921年元旦,在改造社的成立大会上,青年袁玉冰豪迈地宣称:“我们要把这个范围推广,使世界成一家;世界上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这虽是理想上的话,但我相信终究必有实现的一日。”可见,这时候他们虽然对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使命还缺乏认识,但已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作为已任了。
改造社成立不久,袁玉冰等便创办了社刊《新江西》。据《南昌人民革命史》记载,“改造社”成立后便着手筹办了《新江西》季刊,依托这本刊物,“改造社”成员发表过大量文章,对封建军阀官僚统治下旧江西的黑暗进行了无情披露,同时对俄国十月革命给予高度赞扬,认为中国当走俄国之路。作为江西思想界的一颗“明星”,它在江西进步青年心中埋下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种子,引导人们冲破重重黑暗,向新社会迈进。
由革命先驱李大钊亲自介绍入党的袁玉冰,在《新江西》第三号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介绍并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他还辑录了“名词浅释”,介绍了《马克思全书》等60余种革命书刊,为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除了发表文章外,“改造社”也有实际的革命行动。1922年“五一”劳动节,“改造社”在南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召开了“纪念五一暨追悼黄爱、庞人铨两烈士”大会,浩大的声势使当时的江西反动军阀当局陷入了恐慌。
1922年秋,由于改造社的主要人物到北京求学,改造社总社也随之在北京成立。10月6日,总社在北京大学开成立大会,决定设立南昌及上海分社。此后,长沙、常德、横峰、贵溪、河口、日本等地也散布有改造社社员。1923年2、3月间,袁玉冰与方志敏、赵醒侬等在南昌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民权运动大同盟”。其成员以社会青年为中坚,吸收各校进步学生和各阶层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士参加,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2年9月,方志敏任经理的南昌文化书社正式开张,书社专卖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其他革命书报,为江西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提供了方便。1924年,曾天宇受党的委派,回江西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在南昌创办了黎明中学和明星书社,出《黎明》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