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网 - 种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 政策法规 | 种业新闻 | 科技园地 | 实用技术 | 设施农业 | 市场营销 | 蔬菜病虫 | 蔬菜栽培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科技园地 > 如何破解小种子的大麻烦?
2.biz | 商业搜索

如何破解小种子的大麻烦?

信息来源:zoioo.com   时间: 2022-12-15  浏览次数:20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哪怕在研发投入环节比龙头企业多付出一些,也要千方百计进入‘种业市场’这条赛道。”这不仅是眼下镇江市丹徒区神农氏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兵兵最大的愿望,更是省内众多种粮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的心愿。他们所面对的现实情境是——一方面,从2020年底直至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处于种业产业链“神经末梢”的他们,却仍有相当一部分尚未融入产业链条和市场流通领域。 统一的种业大市场尚未成型,种业改革步伐则早已迈开。连接普通农户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社经营者们发觉机遇的同时正感到压力,行业龙头企业亦是如此。风口当下,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主体纷纷将目光转向市场——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种业改革,提高市场对种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激发生产研发热情、促成产学研走向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改革红利,成为众所期待。

  

  “神经末梢”,渴望融入产业链

  三月,地里麦子长势正旺,再过两月等小麦成熟收割完毕,王兵兵就该考虑下一季的玉米和大豆种植了。3500亩规模的种植面积和多达6代、将近7年的大豆种子繁育经验,不仅让这位合作社理事长晋身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最富实力的种粮大户,也促使他倍加期待以“参赛者”的身份,早日获得进军省内种业市场的“入场资格券”。 王兵兵的期待,源于合作社既有的育种能力,也出自日前发布的中央和地方“一号文件”,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各类文件中,“研究制定支持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表述,句句直击王兵兵内心,“其实不只龙头企业,越来越多村镇种粮大户也想加入进来,参与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健全,分享市场改革的红利。”可令他感到“有劲使不出”的是,即便合作社选育出来的大豆种子亩产能力较市面常规豆种高出一些,“作为一般村镇企业,想获得种子入市流通的资格仍然很难。”王兵兵介绍,资质获取不仅涉及企业经营规模和耕地面积,还需有相关设备、技术人员与销路。“其中,最大的难处在于土地。”与王兵兵同镇的另一位种植大户告诉记者,获取种子流通资质的前提,是村镇种企手持的土地流转协议在镇政府土地流转平台上可查询。可是,最终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却不多。“因为若通过村集体承包耕地,选种大豆等传统粮食作物的土地流转成本是种植普通经济作物的1.5倍。这样一来,大户们若是最终选种市场售价较为平稳的粮食作物,自然就会避开村集体,去跟农民直接签协议,土地流转的成本还能便宜一些。”上述种植大户坦言,他们的心里始终揣着一本“经济账”,但是,“绕开村集体”签订的协议“显然也盖不了村办的章”,于是最终无法录入镇政府土地流转平台,“上不了平台,我们便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的资质,相应的,繁育出的种子只能自我消化,难以物尽其用。” “打赢‘种业翻身仗’,不应仅是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事。这场仗同样关乎我们、需要我们,我们也想抓住机遇,沿产业链向上攀爬、走向市场。”王兵兵说。就在最近,他开始谋划跟江苏省内的龙头种企大华种业有限公司接洽,“龙头企业能带来更多附加值,因此就算我们在合作中付出更多,也要跨过‘断头路’,千方百计进入‘种业市场’这条赛道。” 在种业产业链“末梢”,不论是有一定育种能力的合作社,还是更为依赖龙头种企的普通种粮大户,眼下都期待龙头种企进一步下沉、产业链条纵向整合。

  

  镇江市丹徒区丰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凌鸿直言,广大农户支持产业集中度提高、期待市场多发声、积极参与种业改革,最终希望看到的局面“很简单”,就是更好的种子能卖出更优的价钱——粮食安全既得以保障、农民种地又有钱赚。 事实上,理顺种子市场价格、科研投入和农民收入三者关系,对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确有意义。“从企业角度看,推动种业发展,技术投入是基础、市场价格是保障、农民收入是旨归,三者相辅相成。”大华种业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进强分析,没有持续的技术投入,就不能持续开发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合理的种子价格和农民收入便失去了根本;没有较好的市场价格,企业效益没有保障,技术投入难以为继,农民收入同样失去根本;而农民实现不了好的收入,不仅背离种业改革的初衷,购买力下降也会对种子市场价格形成巨大压力,进而影响企业技术投入和国家粮食安全。

  “主力部队”,仍待积蓄市场能量

  “三角关系”的彻底捋顺需要时间,这一进程中,市场化手段又能激发出产业多少潜能? “宏观上,‘十三五’以来,国内、省内种业发展呈现出新品种竞争白热化、主粮作物种业与多元作物种业发展失衡、种植形态深刻变革等趋势。”王进强告诉记者,虽然受种业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影响,2017年以来每年国内审定品种数以千计,缓解了市场品种紧缺局面,但激增的品种数量也使市场碎片化、新品种难以做大、优势特色种子研发难度大幅提升,单个品种越来越难支撑企业效益,资本实力日益成为重要推手。“此外,国内育种创新的重心集中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上,对蔬菜、饲料等小宗、特色经济作物重视不够,也导致这类作物种子严重依赖进口。”王进强说。 “可以期待的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市场能发挥的作用一定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大华种业总经理陈付祥看来,打好“翻身仗”,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仍需强化市场导向,依靠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相应的,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商业化转化应用都必须顺应不断升级调整的各级市场需求。”

  

  高端大米在国内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佐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平均单价在5元/斤以上的国内高端大米产量在近年来平稳增长,预计到2021年底,将突破100万吨。“不过,相比泰国香米等国外品牌,国内厂商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依然有待提高,说到底,种子的持续改良,会对大米的口碑带来决定性作用。”种业市场观察人士王旭告诉记者。 行业对于市场的期待,还来自于一个重要数据暴露出的巨大“短板”——当前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产业集中度却远比种业先进国家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集团更是少之又少,集研发、生产、流通等标准于一体的“统一种业大市场”尚未成型。来自投资行业的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去年5月,国内排名前十种企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6.83%,而全球前十种企的市占率却高达60%。 与之相匹配的,另一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据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透露,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甚至不及1%。 “种业企业小而散则必弱,弱则难以承担攻坚任务。”陈付祥坦言,企业实力有限,诸多市场有需求、企业也想积极开展的研发攻关项目很可能“心向往而力不中、事难成”。 王旭则告诉记者,向生猪养猪企业学习,可能是当前国内种业公司的可行路径之一。“去年牧原股份扣非净利润近300亿元,从种猪到生猪销售一体化的模式被认为是成功之道,今年牧原股份继续加大在种猪方面的投入,新出资14.4亿元注册种猪育种子公司。”该人士说。 实际上,做大做强,也成为江苏最大种企大华种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公司在省内年产销常规水稻、小麦种7亿斤以上,而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仅仅在2018年,公司就完成2次并购。其中,对于江蔬种苗的并购,便有利于公司快速进入蔬菜种子行业,改善种子产品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有形的手”,需为市场持续造血

  大华种业的资本运作,并非“一家独秀”。 “目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种业的并购越来越多了。”东莞证券行业分析师魏红梅告诉记者,2016年对于行业而言是一个“分水岭”,正是那一年开始,种业的并购事件数量增幅明显。“2013年,种业的投资并购活动发生了23次,涉及金额2.04 亿元。而到2016年,种业投资并购活动的数量便提升至48次,涉及的金额达到80亿元。” 魏红梅说,所有并购事件中,作为行业龙头的主板上市公司成为“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它们参与投资次数有61次,合计投资85.8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84.57%。” 看得到差距,也看清楚能够借助市场化手段获取经营回报,国内种业市场的主力部队,找到了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希望,然而,胜仗还有一个前提——必须在持续造血的环境下去打。 “当绝大多数种业企业仅具备有限的自主育种能力时,全国80%以上的育种资源和人才正聚集在科研单位。”魏红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持续有效流动的机制尚不健全时,企业育种资源聚集难、人才引进难问题就显现出来。 如何破局?市场“无形的手”要有政府“有形的手”来支撑,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因此应运而生。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南通大熊种业从3000多家玉米种子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联合体的21家企业之一。 据大熊种业首席科学家李平介绍,种质资源是种业公司的核心价值,作为“育种原材料”,种质资源是品种培育的起点,决定了未来育种目标的设定与实现。然而,当前跨国公司客观上已形成对种质资源的垄断,“我们则开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芯片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对于打破当前品种换代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如同芯片的晶圆,种质资源被业内视作真正“卡脖子”的环节,并由此引发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假创新,进而考验政府“有形的手”如何运筹帷幄。 “种业发展首先要有种质资源,然后利用种质资源搞品种创新,最后才是去种植,这个过程环环相扣,脖子‘卡’在哪,要对症下药,不能‘拍脑袋’。”王旭告诉记者,但是目前,很多所谓的创新,只不过停留在最表面的新品种选育上,“以水稻为例,每年都有大量低端、重复的新品种‘面试’,它们也敢号称是来解决‘卡脖子’的。相反,对于优秀种质资源的研发,由于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真正涉足的企业却不多。”王旭认为,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去涉足,另一方面,要让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起底层创新的责任。 种质资源的创新有待发力,对于创新的保护力度也得加强。“培养一个好品种经常需要10年以上,可是,常常我们研究的种子还在试验田里,市面上就有人在卖‘套牌’了。”荃银高科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疏通市场渠道、做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必要之处不可缺失。”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秦光蔚看来,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在细节处日积月累,政府当前要对育种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培育扶持优势种业企业,推动产业链纵向整合,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陈澄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种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