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网 - 种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 政策法规 | 种业新闻 | 科技园地 | 实用技术 | 设施农业 | 市场营销 | 蔬菜病虫 | 蔬菜栽培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分析 > 农技“铁人”黄秀泉:种子就是我的“娃”
M.biz | 商业搜索

农技“铁人”黄秀泉:种子就是我的“娃”

信息来源:zoioo.com   时间: 2023-11-22  浏览次数:131

黄秀泉,男,1965年8月出生。1986年参加工作后,他从农技员到副所长,一直和农田相伴,与种子为伍,把每一粒水稻种子看成自己的孩子。1991年确诊尿毒症后,他进行了两次肾移植手术,经历了两次生与死的考验,可只要一出医院,他就白天下地做试验,晚上记录数据到凌晨,三十几年来几乎从未停歇过。他说:“只要活着就要奋斗,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

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受邀参加农业农村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并作发言,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八闽楷模”“第五届福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口唾沫一根钉,初心背后是艰辛

黄秀泉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那个年代,一根地瓜,要分成五六份,一人一份省着吃;一碗饭汤,大家舍不得吃,馊了后却抢着吃;粮食不够,上山挖野菜凑,吃撑了还打摆子。黄秀泉从小深知国家难、农民苦,所以从小就立志“要让大家吃饱饭、吃好饭”。

为了这一份初心,黄秀泉当上了农技员,干着牵涉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事。那份初心,成了黄秀泉奋斗的源泉。

农技员和农民们一样干活,而且还要干得比他们更好,因为责任重大。黄秀泉每次接到稻种区试任务,至少要忙上整个夏天。有时,天不亮,就得下试验田,观察、记载参试水稻的农艺性状;午饭过后,稍作休息,又得回到田里,一直干到天黑。在试验中,从种子装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到田间小区安排、插秧,再到之后的补苗、施肥、耘田、除草、喷药、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环节,必须细致认真。

做种子研究工作,记录数据是最紧要的,一旦数据出错,一切都白忙活。黄秀泉说,在试验中,单单一个品种,就需要记录20项数据。其中,像生育期、株形、植株整齐度等8个项目,可以站在田埂上观察记载;而像株高、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等12项数据,则必须下到田里算或量。株高要取10丛,一丛丛量;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要取20丛,一根根算。

最苦的莫过于高温下的田间作业。黄秀泉经常整个人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热气从脚底往上窜,衣服被汗水反复浸湿,结满白色的盐斑。黄秀泉常把正气水当可乐喝,几个小时下来,手脚虚脱得没有一丝力气,腰也弯得直不起来。有些亲友不理解地问黄秀泉:“干多、干少一个样,又没有奖金,也不会扣你工资,到底图什么?”黄秀泉说:“闲着,会发慌,还闷出病;活着,能干活,就是幸福。”

幸运的是,当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每年都要到所里,对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汕优63”水稻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黄秀泉就跟着谢院士学习,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戴着草帽在田里观察记录,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就简单地啃些干粮,继续干活。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令他受到了很大触动,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信心与决心。30多年来,他在这片稻田上,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熟练掌握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和不育系繁殖技术以及水稻新品试验技术,曾于2017年10月在国家区试培训会上,作为唯一基层试验人员作了《水稻试验操作技术》交流发言。而他说:“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水稻种好,让更多的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推广到广大农户种植,是我永恒的初心。”

即便命运不公,更要奋斗不止

1991年6月的一天上午,气温高达38度,黄秀泉和3名技工,在试验田开沟、整渠、排水,以防止汛期出现农田积涝、植株倒伏现象。像这样的重体力活,黄秀泉他们已连续干了一周。临近中午,黄秀泉感到有些体力不支,脸颊浮肿,脸色苍白,走路踉踉跄跄。同事们劝黄秀泉赶紧到医院体检。黄秀泉却说:“没事,忙完这阵子再说。”没想到话音未落,黄秀泉突然感到脚下一空,猛地栽倒在田里,随后不省人事。大家赶紧把黄秀泉抬到医院,进行抢救。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黄秀泉患了急性肾炎,建议住院治疗。可手上工作时间紧,黄秀泉让医生给开了些药,然后随身带着,重新扎进了试验田。

在那期间,黄秀泉时常累晕过去。但为了优质稻种的培育、推广尽一份力,黄秀泉始终咬牙硬挺着。直到区试的初步数据完成后,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要求下,黄秀泉才到市级医院做全面体检。结果显示,黄秀泉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如果还想工作,必须尽快进行肾移植手术。1991年11月,年仅26岁的黄秀泉接受了第一次肾移植手术。第二年10月开始出现排异反应,他一面进行抗排斥治疗,一面继续开展田间试验,又挨过了8年。直到1999年底,移植的肾功能完全丧失,在紧急送往医院的路上,因路途颠簸和体内毒素高等原因,他出现内脏出血症状,多次昏厥,命悬一线。经半年多时间卧床治疗,才有所恢复,并于2000年9月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两次换肾,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黄秀泉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许多器官损伤,出现视力下降、药物性肝损伤、胆囊结石、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2005年底,因胆囊多发性结石,他切除了胆囊。2010年底他又检查出糖尿病,现在每天只能吃五两米饭,吃多了糖尿病会加重,吃少了肚子一饿又胃痛,经常在工作中痛得大汗淋漓,全身湿透。

现在,黄秀泉在和他的第三个肾赛跑。20多年来,他每天要吃十多种药,每两个月还要定期复检,除了并发症,农田里的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都有可能造成感染,引发炎症……但这些磨难都没有打倒他!每当病痛折磨难以忍受时,他总告诉自己,挺过这一关,就能回到田间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良种繁育工作。践行初心的信念支撑着他同病魔作斗争、一次次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被问及为何那么拼命时,黄秀泉总是微笑着回答:“还能在工作岗位上忙,说明我的身体还不错嘛。还能在田里干活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奋力开出幸福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黄秀泉对此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

水稻育种区域试验是一项意义重大、枯燥艰辛的工作,工序繁、耗时长,必须长期在一线蹲守。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他总是认真细致参与试验的全过程,冒着烈日,顶着风雨在试验田里播种、插秧、观察记载等等,白天要下田十几个小时,取得田间调查数据,晚上还必须加班进行统计分析,录入电脑,发现异常数据第二天还要及时复核,经常要忙到凌晨,一天仅睡四五个小时,节假日也没得休息。

特别是插秧时节,黄秀泉每天到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智慧农业云平台,查看试验田里的气温、湿度、光照等数据。由于气温变化大,这些数据关系到水稻出苗情况,盯紧这些数字就是他的首要工作。面对密密麻麻的报表,黄秀泉戴着近视镜,手拿铅笔把数据逐项记录在《田间记载簿》上。

黄秀泉白天上班盯着试验田播种插秧,晚上给育种材料分类写标识,办公桌上堆放的几十个手写标识牌,都是他加班做的,像这样的标识牌一年下来他要写上几千个,一个牌子对应一个育种材料,马虎不得。

年过半百的他没有孩子,但他并不觉得遗憾,在他心里,已经把每一粒水稻种子看成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耐心陪伴,认认真真地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过程。他说,种子就是我的“娃”。他以水稻为业,以农科所为家,完成各项水稻新品种(组合)试验400多个组5000多个品种,提交试验结果200多份、米质检测样品2000多份,提供品种审定试验现场20多场次。为天优华占、明优臻占、荃优175、晶优534、泰优2165、中香糯17、紫两优737等大批优良品种审定提供大量试验数据,得到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还完成了杂交水稻汕优63、V优77、T78优2155、谷优3301等组合制种和V20A、珍汕97A、龙特圃A、Ⅱ-32A、福伊A、京福A等不育系繁殖8000多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70多万公斤、不育系种子30多万公斤,产值1500多万元,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种子事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种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