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安江农校老校门。受访单位供图
人民网长沙6月14日电 6月12日-13日,“农耕探源安江行”活动在怀化洪江市启动,媒体采访团走进洪江市安江农校纪念园,追忆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与生活的足迹,聆听袁隆平与洪江市不解之缘的故事,领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安江农校坐落于雪峰⼭之下,沅⽔之滨的安江盆地,占地⾯积261亩。袁隆平曾在此工作和生活了37年,成功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如今,这里依然完整保留了袁隆平故居、李必湖旧居、大礼堂、校训碑、杂交水稻研究试验田、玻璃温室、遗传实验室、大垅试验田、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碑等,重现了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及科研场景。 走进安江农校的老校门,仿佛重回那个艰苦却澎湃的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水稻产量平均每亩不到300公斤。70余年前,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本可以选择大城市工作的袁隆平,怀揣“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心愿,来到偏远的安江农校,几经波折和思考,毅然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水稻。 今天,安江农校标志性建筑校训牌上的题词“愿天下⼈都有饱饭吃”,正是由袁隆平亲笔所书。安江农校纪念园于200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3年12月正式确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们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后,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杂交水稻研究的那一段岁月。同时,也激励我们种业创新科研人员,为端牢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作出新贡献。”安江农校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谢军说道。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种精神正在传承。近年来,洪江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责任担当,高度重视纪念园提质改造工作,完成了研学室外场景布置、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展陈、安江农校周边环境整治等,以提升研学服务质量。此外,还打造了沉浸式情景剧、牛棚民宿、稻香餐厅等项目以丰富园区业态。 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让农耕文化“活”起来?近年来,下坪村把“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途径,把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融合的重点产业,把人居环境作为融合的强大动能,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跨越;2023年全村接待采摘体验游客达1万以上,销售各类果品60余万斤。(张笛、杨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