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起,当一粒粒小种子在广袤的田野上演绎出遍地金黄,丰收的喜悦、生命的延续、未来的希望,种种美好层层叠叠铺陈开来。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一粒种子,关系农民一年的收成,连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当下,“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有哪些新变化?品种培育有哪些新进展?如何通过种业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6月13日,2024青岛种业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幕。本届博览会以“种业振兴 青岛担当”为主题,全面展示推广国内外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理念,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来自国内外的300余家种业协会和种业企业参会,集中展示优良品种达3200多个。

6月13日,2024青岛种业博览会开幕
透过这次博览会,我们不禁思考:小种子为何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怎么打好种业翻身仗,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
小小的种子,大大的可能
世间万物皆有起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便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作为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物质,种子重要到足以改变世界。

一万多年前,原始农业从采集中发展起来,与种子息息相关
打开农耕文明大门的“密钥”。没人能准确说出,人类是何时开始向土地播撒第一粒种子的。但科学家推断,大概一万多年前,一次全球性大降温导致可食用的野生动植物骤减。先民们只能向着土地寻找生存之道,收集野生种子,尝试栽培种植,由此从狩猎步入农耕时代。
人类食用的粮食作物都是从野生植物中驯化而来的。比如“粟”,就是商周时期,利用狗尾草天然变异的属性,采用系统育种的方法,改造成粮食品种;现在种植的小麦,是8000多年前由粗山羊草与圆锥小麦杂交形成的栽培种。小麦之后,人类又陆续驯化了水稻、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等作物。
除了植物,人类还驯化了动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采用杂交技术,以优化动物的繁殖。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利用马驴杂交,培育出了骡子。
从接受、利用,到改良、创新,先民们借助对种子的探索,一步步开创了农业文明。
联通世界的“时空旅行者”。种质资源的流动无国界,漂移的种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甚至生产生活方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误以为美洲的辣椒是印度的胡椒,便将种子带回欧洲。没想到,此举却打开了辣椒征服世界的大门。实际上,和全球其他地方一样,中国人食用的大部分食物,也都是从世界各地传入的。
种子的“时空旅行”不仅丰富了人类食谱,也是一场文化的“传播”。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和各种谷物、蔬菜种子,同时成为汉藏文化深入交流的媒介。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返回时沿古丝绸之路将石榴等植物种子带入中原扎根,促进了东西部经济文化交融。

青岛种业博览会现场,集中展示优良品种达3200多个
撬动一方产业的“小金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小小一粒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孕育着强大的经济效益。近些年,我国种业发展形成了涵盖上游育种、中游制种和下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660亿元,居全球第二位。在青岛,各类种业企业1100余家,总产值近100亿元,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种业企业17家,逐步构建起农作物、畜禽、水产、林草以及农业微生物等五大门类齐全,产业布局涵盖种业全产业链条,现代种业发展渐成气候,整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作为农业生产上游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一粒种子还能改变一个产业,撬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团队培育的红肉、红皮苹果新品种,在山东、陕西等地累计推广513万余亩,新增经济效益115亿余元;位于青岛平度的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已在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大面积推广利用,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8亿多元。
二
小小种子背后是大国实力的比拼
一万年漫长的农耕时代,人类自由而随机地播撒着种子。而直到两百多年前,随着种子制造商横空出世,世界种业格局为之一变:“平凡”的种子被少数集团垄断,沦为制衡、牟利的工具,甚至被当作国际竞争和交易的筹码。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
种子关乎一粥一饭,更关乎“粮食饭碗”能不能端牢。
一粥一饭,兹事体大。粮食安全的背后是如何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的大逻辑。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三年来,我国优化基地布局,构建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300个种畜禽核心育种场站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实现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猪牛羊禽全覆盖。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青岛现有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处、畜禽保种场2处、区域性良繁基地2处,良种在全国推广面积16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
三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9年超1.3万亿斤,得益于一粒粒优质种子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今年是我国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如何把好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青岛目前已引进瑞克斯旺、韩国农友、凯盛浩丰等一大批种子头部企业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种质资源是根基。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比如土豆和甘薯,它们进行遗传的秘密,就在于种质。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生物体上一代传递给后一代的遗传物质,它是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无法凭空育出新的品种来。要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推进开发利用,提升种业竞争力。
创新突破是核心。“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老一辈育种家袁隆平曾以跳高来比喻科研。今天的种业发展也是如此,在全球种业竞争的新格局下,只有坚持科技制胜,才能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要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引进专业人才,重点攻关,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如青岛发挥全市66家相关高校院所、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力量,为种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其中,康大兔业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明月海藻海藻类肥料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清原农冠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SE(循环打靶碱基编辑)和KSE(基因敲高系统),突破了国外基因编辑“卡脖子”技术难题。

青岛已经孕育出近300种大白菜
龙头引领是关键。企业是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全球种业格局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头部企业的竞争。抓种业振兴,必须发挥优势种业企业“主板”集成作用,加快提升企业整合资源、创新创造的能力,让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通过企业顺畅对接、合体发力;必须做强优势种业企业这个供种的“基本盘”,让更多拥有自有品种的企业成为种子市场的供应者、品种更新的推动者、产业融合的引领者;必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龙头企业,打造“种业航母”。
近年来,青岛市创新集成资源要素,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种业专项信贷产品“琴岛•种子贷”,在全国首创种业“拨改投”,设立财政领域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为种业龙头企业提供成长沃土。
土地从不会辜负辛勤的汗水。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飘香、黍金黄、豆荚鼓、谷满仓。
作者:王婷 芝萌
责任编辑:吕靖雯